English

能不能“磨刀砍柴”两不误

2000-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朱 伟 我有话说

如今,处在中学阶段而开始文学创作的“小作者”越来越引人注意了,有人为他们喝彩,也有人为他们担心。究竟谁有道理,关键在——

出版社热衷于中学生创作,大概肇始于海天出版社的《花季·雨季》。1997年,借助同名电视剧的效应,海天出版社的《花季·雨季》在全国掀起了销售狂潮。《花季·雨季》的成功为出版青少年书籍的出版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中学生搞创作的优势也渐渐被出版社所认识到:有着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最直接的生活感受,因而能写出最符合当下中学生心态的读物来。于是,各种中学生创作的作品纷纷亮相,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青少年读物的书架上,这类图书所占份额不少,关注此一题材的出版社也愈来愈多,百花文艺出版社计划在今年推出《高三女学生的日记》,这表明非专门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社也开始留意这一题材。有些少儿出版社更是将其作为本出版社的出版重点。出版社关爱中学生创作,看来已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但是,记者也发现,同这番热闹相比的,是另一些出版社的“冷眼旁观”,他们对中学生出书持否定或观望的态度。以“同龄鸟”品牌知名的广西教育出版社对中学生出书这一现象是不大肯定的,该社总编辑李人凡表示,他们不鼓励出版社支持中学生搞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李人凡的解释是,孩子们就像一个清澈的池塘,却并非是一个深塘,他们缺乏生活和经验的积累,缺乏博大精深的思想,创作之泉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因此,他们以后并无出版此类书籍的意向。同这一观点相似的是山东的明天出版社,该社以推荐介绍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漂流瓶”而知名,该社总编室主任付大伟认为,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毕竟有限,世界观还未形成,对善恶的标准也把握不准,因此他们的创作潜力是有限的。他表示,该社今后也不会关注此类题材的。在采访中,有许多学生的家长也表示了同样的顾虑,他们认为中学生搞创作会占用很多的学习时间,媒介上也有过学生因搞创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报道;同时,过早的成名对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与搞创作相比,他们更希望孩子能读一些经典的、更富意义的读物。

对中学生搞创作,尽管各出版社说法不一,但它还是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这类作品的销量一直看好,这表明它至少在目前还是相当有生命力的,相当受小读者欢迎的。由此,问题便提出来了,是不是中学生一直缺乏适合自己口味的读物呢?比照中外儿童文学创作,付大伟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一定的缺憾。他说,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时往往带有个人喜好,多爱回忆自己儿时的感受,这和当代的青少年心理难免会有出入。同时,比之国外的题材,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主题上还是有些急功近利,而国外的作品常把一些更广阔的题材如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溶入进去,其读者的接受面也更为广泛些。他把这种差异归之于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否,国外成熟的市场形态迫使作家去接近当代儿童的心态,而中国作家却少有这种压力。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王泉根教授也谈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尽管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像秦文君的《男生贾里》、曹文轩的《草房子》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他指出,成人作家创作儿童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难,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与接受者是两类人,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异。因此,有些作品从思想性、文学表现的层次来看是不错的,但从中学生的眼光来看,则有一定距离。同时,儿童文学理论也缺乏本身话语和形成自身学术性的理论建构,有照搬成人文学理论的倾向,间接地影响了创作。王泉根不否认中学生创作形成一定气候同出版社有意操作有关,但同时他也指出,这种现象已向当今从事青少年创作的成人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向青少年的内心深处。

言及此,出版社该不该出版中学生的创作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持否定态度的出版社大可把出版重心放在其它题材:比如引进中外文学经典(广西教育出版社)和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明天出版社)。尽管有着不同的声音,中学生创作的受欢迎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它的出现会对成人作家的创作有一定的警醒和促进作用。矛盾便产生了: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可任由泛滥。如何是好呢?

王泉根教授的看法是,出版社一定要有一个度,那种和小作者签定协议,买断其以后作品版权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要注意不能以创作影响小作者的学习,最好把创作放在寒暑假。对于出版社拉着小作者举行签名售书等宣传活动或是着意捧红某位小作者,王教授认为不可取。他说,出版社不能把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去年秋天推出的《自画青春》的第二辑,每一本书上都标明由一位知名作家指导,这种作法也许可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该套丛书的责编徐丽萍介绍说,此一作法就是为了解决中学生创作存在的肤浅、深度不够等毛病的,由知名作家来指导作品的构思及大体框架,无疑对作品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其指导程序是,在创作之前,寒暑假期间由出版社组织小作者集合培训,聘请知名作家对每一位小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构思、结构安排等进行指导。这种作法对小作者的创作结果如何呢?有人认为,知名作家的指导对小作者作品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述无疑会有很大帮助,但对作品思想层面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帮助还值得讨论。

中学生搞创作,由于其作品在相关读者群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出版社的进一步关注当然在情理之中。眼下要做的,恐怕是怎么恰当地使用这支创作队伍,既让它为文坛增添光彩,又不因创作使之丧失“元气”。协调好这个关系,现在看起来的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